廣和中醫減重 中醫減肥 你該了解數十年有效經驗的中醫診所經驗技術~
中醫減肥需要強調身體體質,只要能識別出個人肥胖的因素,然後根據個人的體質和症狀,施以正確的為個人配製的科學中藥,減肥成功可被期待,已經有很多成功案例。這也是我們在中醫減重減肥領域有信心的原因。
廣和中醫診所使用溫和的中藥使您成功減肥而無西藥減重的副作用,也可減少病人自行使用來路不明的減肥藥所產生的副作用,不僅可以成功減重,配合飲食衛教得宜,就可以不復肥。
廣和中醫多年成功經驗,為您提供安全,有效的減肥專科門診。

中藥減重和西藥減重差異性:
目前普遍流行的是藥物減肥法,藥物減肥法分為中藥減肥法和西藥減肥法。有些人也會選擇抽脂等醫美方式。
但是在我們全套的中藥減肥計劃中,除中藥外,還有埋線幫助局部減肥的方法。
西藥減肥,除了雞尾酒療法外,早年流行的諾美婷也是許多人用西藥減肥的藥物。
但是近期大多數人都開始轉向尋求傳統中藥不傷身的方式來減肥,同時可應用針灸,穴位埋入等改善局部肥胖。

許多人不願嘗試中醫減重最大原因:
減肥的最大恐懼是飢餓。廣和中醫客製化的科學中藥。根據個人需要減少食慾,但是又不傷身,讓您不用忍受飢餓感
讓您不用為了減重,而放棄該攝取的營養。

廣和中醫還使用針灸和穴位埋線刺激穴位,促進血液循環和減肥。
許多人來看診的人,都相當讚許我們的埋線技術,口碑極好!
這類新型線埋法的效果可以維持約10-14天 但不適用於身體虛弱,皮膚有傷口,懷孕、蟹足腫病人,必須要由醫師評估情況才可。
如果您一直想要減肥,已經常試過各類坊間的西藥還是成藥,造成食慾不振或是食慾低下,甚至出現厭食的狀況,營養不良的情形


請立即尋求廣和中醫的協助,我們為您訂做客製化的減重計畫,幫助您擺脫肥胖的人生!

廣和中醫診所位置:

廣和中醫深獲在地居民的一致推薦,也有民眾跨縣市前來求診

醫師叮嚀:病狀和體質因人而異,須找有經驗的中醫師才能對症下藥都能看到滿意的減重效果。

廣和中醫數十年的調理經驗,值得你的信賴。

RV15VDEVECPO15CEWC15

 

1937年8月,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其中紅四方面軍改編為八路軍129師,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轄385旅(旅長:王宏坤),386旅(旅長:陳賡),其實八路軍總部最早是想任命陳賡為129師副師長,只是陳賡本人不同意,所以才讓徐向前任副師長,陳賡出任386旅旅長,這到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紅四方面軍原本5個軍,其中3個軍(第9軍,第30軍,第31軍)由總指揮徐向前帶領進行西征打通國際交通線,2個軍(第4軍與第31軍)留守陝北。因為西征軍受到西北馬家軍攻擊,留守的2個軍當時組建成援西軍,準備增援西路軍,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出任援西軍總司令,最終西征失敗,西路軍全軍覆沒,總指揮徐向前一路討飯回到陝北。 ... 八路軍整編時,援西軍整編為八路軍129師,紅4軍整編為129師385旅,紅31軍整編為129師386旅.師長人選當然是援西軍總司令劉伯承,但是當時副師長第一人選國共雙方都認定為陳賡。八路軍整編時,國民黨方面要求陳賡出任129師長,因為陳賡是黃埔一期畢業,「黃埔三傑」之一,在黃埔師生中有著極高的人緣與聲望,而且東征中曾經救過蔣介石一命,所以當時任命八路軍中將師長,自然也就優先想到了陳賡。 共產黨方面卻堅持讓陳賡出任129師副師長,因為陳賡出任129師副師長可以充分利用他在黃埔學生中的人緣關係為八路軍爭取到更多的武器裝備及後勤補給。至於師長作為部隊的軍事主官,自然不可能經常離開部隊去拉贊助。至於陳賡本人出任129師長也沒有問題,陳賡曾經擔任過紅四方面軍參謀長,這屬於四方面軍的老領導了,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副總揮王樹聲西征失敗屬於敗軍之將,此時讓原紅四方面軍參謀長出任129師副師長,四方面軍的將領自然也無話可說。 ... 1938年,陳賡回129師師部開會,當時129師政委說中央決定任命陳賡為129師副師長,陳賡當時直接反問一句「這是要削徐向前的軍權嗎?」搞的當時場面相當難堪。 ... 至此以後,陳賡經常以前方戰事吃緊為由拒絕回師部開會,也因此陳賡與元帥軍銜失之交臂。陳賡為人仗義在四方面軍是出了名的,比如在《亮劍》李雲龍心中就是比「天王老子」還厲害的人物,能夠坑走李雲龍一個騎兵營,這也是李雲龍打心眼服這個老上級。

 

 

內容簡介

  過去對臺灣早期產業發展所進行的討論,較少針對特定產業進行深入的個案研究。從經濟發展的歷史觀點而言,身為後進國家的臺灣,如何以殖民地時期的遺產為基礎,在戰後如何受到中國經驗的影響,再藉由引入先進國家的技術和政府產業政策的協助來發展工業,以逐步脫離對先進國家在技術上的依賴等,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本書對臺灣造船業中,規模最大的「臺灣造船公司」進行實證研究,以了解該產業的發展過程:自日治時期建造小型船舶滿足地區性的需求,到戰後以修船業務為開端,經由技術引進,開始建造小型、乃至大型船舶。

  本書的特點在於,對戰前、戰後臺灣造船業的發展作為一個整體展開連續性的討論,並對戰後初期臺灣造船公司如何填補日本籍技術人員離開後所產生的管理與技術缺口。此外,也就各時期的技術學習、技術者的養成與政府的產業政策進行論述。

作者簡介

洪紹洋

  國立臺北大學經濟學系畢業,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碩士、博士,現任日本學術振興會外國人特別研究員、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客員研究員,專攻臺灣經濟史與經濟發展史。著有十餘篇論文,分別刊載於《臺灣史研究》、《臺灣文獻》等期刊。

目錄

【臺灣史與海洋史】系列叢書緣起 
【推薦】舊殖民地工業化與技術移轉 ◎田島俊雄 
【推薦】戰後臺灣經濟史研究的初啼新聲 ◎黃紹恆 
自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臺灣工業化的延續與移植 
第二節 分析方法 

第二章 日治時期及戰後初期的臺船公司(1919-1950)
第一節 臺灣造船業概況 
第二節 日治時期的基隆船渠株式會社 
第三節 日治時期的臺灣船渠株式會社 
第四節 戰後初期臺灣船渠的接收與改組 

第三章 1950-1956年的臺船公司
第一節 競爭市場的轉向與造船事業的發韌 
第二節 美援扮演的角色與績效 
第三節 造船事業的開展與技術的引進 
第四節 員工的訓練與建教合作的初始 

第四章 公營事業的委外經營--殷臺公司時期(1957-1962)
第一節 殷臺公司的成立與人事安排 
第二節 政府政策的支持 
第三節 殷臺公司的績效與財務的虧損 
第四節 小結--殷臺時期的造船與臺灣工業化的侷限 

第五章 臺船公司與石川島公司的技術移轉
第一節 人事制度及經營策略的調整 
第二節 日本技術的引進 
第三節 臺船公司經驗的移植--中國造船公司的成立 

第六章 臺船公司的技術學習模式與政府政策
第一節 技術移轉的績效與限制 
第二節 從造船教育的開展到研發的起始 
第三節 政府政策的援助與受限 
第四節 技術學習、政府政策與商業經營 

第七章 結論 

附表 
徵引書目 

圖目錄
圖2-1 基隆船渠盈虧狀況 
圖2-2 基隆船渠收入結構 
圖2-3 基隆船渠成本結構分析 
圖2-4 臺灣船渠組織圖 
圖2-5 臺灣船渠收支結構 
圖2-6 臺灣機械造船公司組織圖 
圖2-7 臺灣造船公司組織圖 
圖6-1 現代造船廠之生產流程 

表目錄
表2-1 日治時期臺灣造船工廠規模大小統計(依據員工聘用人數) 
表2-2 1946年臺灣各造船廠之規模及特徵(1946年) 
表2-3 戰後初期中國較具規模船廠船塢 
表2-4 基隆船渠株式會社持股變化(1921、1930、1934、1937年) 
表2-5 臺灣總督府給予基隆船渠補助金及基隆船渠應付利息金額(1921-1925年) 
表2-6 臺灣船渠承接各項業務實績(1941-1944) 
表2-7 戰後初期臺灣鐵工所和臺灣船渠株式會社狀況(1946年) 
表2-8 戰後臺灣船渠株式會社移交時人員職位分佈(1946年7月3日) 
表2-9 1949年臺船公司職員分配及分布表 
表2-10 1948年4月臺船公司工人主要幹部之背景組成  
表2-11 臺灣船渠股份變化(1937、1943、1946年) 
表2-12 臺灣機械造船公司接收日產後的股份構成 
表2-13 1948年度創業經費收入明細表(1948年4月1日至12月12日止)
表2-14 臺船公司股東持有資本分配變化(1948-1954年) 
表3-1 1951年臺灣銀行與美援修船貸款修船統計表(僅包含大修部分) 
表3-2 1951年度修船業務對象噸位比較表 
表3-3 美援修船貸款實績(1951-1955年) 
表3-4 臺船公司1948年4月至1955年6月主要生產設備增加簡表 
表3-5 美援造船航運發展計畫中對臺灣造船公司的借款 
表3-6 1950年代臺船公司派遣出國受訓人員 
表4-1 殷臺公司時期末期職員薪資範圍(1962年) 
表4-2 1957年2月至1960年6月殷臺公司營運狀況 
表4-3 殷臺公司銷售收入來源(1957年12月至1960年6月) 
表4-4 殷臺公司於各項業務之收益狀況 
表4-5 殷臺公司時期造船的盈虧狀況(1957年12月至1960年6月) 
表4-6 殷臺公司停止營業後資產負債清理表(1967年) 
表5-1 石川島公司與三菱公司製造能力比較 
表5-2 石川島公司所提之材料國內採購率計畫 
表6-1 臺船公司1946年至1977年造船及修船生產績效 
表6-2 1954-1964年臺船公司(包含殷臺公司)所建造主要船舶 
表6-3 臺船公司引進石川島公司技術後主要建造的船舶(1965-1977) 
表6-4 1962-1977年臺船公司營業總收支及盈虧 
表6-5 1962-1977年臺船公司資本支出及資金來源 
表6-6 1962-1977年臺船公司資產總值、固定資產及資本淨值 
表6-7 1962-1977年臺船公司財務結構比率 
表6-8 1962-1977年臺船公司經營分析比率 
表6-9 1962-1977年臺船公司的外匯收入 
表6-10 臺船公司因技術移轉而吸收造船新技術之過程 
表6-11 臺船公司350噸漁船與殷臺公司36,0噸油輪的主要尺寸比較 
表6-12 臺船公司350噸漁船與殷臺公司36,0噸油輪的主要用料比較 
表6-13 建造28,0噸級油輪船用器材國內自製率(1970-1977年) 
表6-14 建造1,0噸級油輪船用器材國內自製率(1970-1977年) 
表6-15 臺船公司業務銷售分配(1968-1977) 
表6-16 臺船公司單位成本、單位售價與獲利率比較表 
表6-17 1976年日本、韓國和臺灣造船政策的比較 
附表一 1930(昭和5)年臺灣造船業工廠 
附表二 1935(昭和10)年臺灣造船工場 
附表三 1936(昭和11)年臺灣造船工場 
附表四 1953年臺灣省造船業民營工廠 
附表五 戰後初期負責接收臺灣船渠株式會社的中國大陸員工 
附表六 1948年調任至臺船公司之中央造船公司籌辦處職員至1950年升任至主管者名單 
附表七 1949年夏季臺船公司部分職員職務分類表 
附表八 臺船公司大事紀 

 

推薦序

戰後臺灣經濟史研究的初啼新聲

  很榮幸有機會能為洪紹洋君的大作,作些評述與推薦。

  洪君自就讀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碩士班起,即從經濟學各家對工業化及第三世界經濟論的論述,持續進行縝密的學說的學習與檢討反省,並逐漸發展出自己的問題意識,以戰後日本對台灣的技術移轉為具體的研究對象,說明戰後臺灣發展成新興工業國的過程中,如何與原殖民國日本重新建立政經關係。同時主張戰後臺日經濟關係的重開,即使有相當程度是踏襲戰前已建立起來的經濟架構,但是戰後美蘇東西冷戰對立所建構更大的政經框架與台灣自1950年代起已為獨立國民經濟體的實質,儘管存在著對日本經濟的構造性依賴之問題,但是依舊達成相當程度的工業化。

  在碩論〈戰後開發中國家工業化條件的考察 : 以1950-1970年臺日技術移轉為例〉的撰寫過程,洪君所採研究方法有別當今台灣經濟學界慣用的計量模型,而是經由外交部典藏相關檔案之類一手史料及相關資料的收集、爬梳、相互印證,以求對戰後臺日技術移轉的過程,有最貼近的觀察與描述,並期與歷史學界的研究成果進行對話。

  洪君於2003年考上政大經濟系博士課程班之後,除了加深對日臺技術引進的探討外,更進一步注意到同時期日本的對外援助政策與貸款接收國家(1960年代的台灣)的資金動向與產業發展之關聯。此項新的研究方向可說是洪君在碩論階段探討1950年代臺灣經建計畫和當時臺灣對外貿易、產業結構的延續。此外更是對學術界普遍強調美援的功能,卻忽略來自日本援助的研究觀點,所作的補充與批判。

  另一方面,博士課程階段的洪君,亦特別重視技術引進過程中的學習機制,如何在臺灣建立的課題。此問題意識主要出其對近代日本自1868(明治元)年開始的工業化過程中,日本建立以帝國大學為頂點的教育體系,即外來技術的學習機制所具重要性之重視。為此,洪君選擇「臺灣造船公司」作為上述課題的最佳例證,而此亦成為洪君博士學位。

  論文《戰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技術學習和養成:以臺灣造船公司為個案分析(1948-1977)》的主要內容,亦為本書內容的骨幹部份。

  洪君在本書從追溯臺灣造船公司的前身,即日治時代的基隆船渠株式會社及其後的演變開始,其論述貫穿了臺灣工業化的幾個重要階段,諸如1930年代配合日本侵華戰爭而出現的臺灣軍需工業化、戰後初期國民政府對「日產」的處理與臺灣造船公司的成立、1950年代以降臺灣的工業化。另外,在描述該公司引進外來資本與技術的過程,特別將重點放在技術人員結構的變化方面,發現既有日治時代的「延續」,亦有來自戰前中國經驗的「接合」,以及從台灣大學造船系及海洋學院設立所帶來的「創新」,而非任何單一面向的因素所能決定。

  洪君之研究雖以經濟學為主之社會科學理論為出發點,但是實際的研究方法則與歷史學界對檔案史料的重視、運用並無二致,可說橫跨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兩大範疇。其在檔案史料的認知與處理的基本姿勢、相關知識的獲得方面,使得本書的論據充實,在嚴謹的理論框架上增添真切而實在的血肉,對戰後台灣工業化的歷史圖像,可說有相當貼近且正確的描繪,有助於世人理解台灣作為戰後新興工業國工業化重要典範的價值。

  作為一位新進的研究者,此書堪稱洪君在戰後臺灣經濟史的研究上的初啼新聲,期待日後能有更多、更好的成果出現,在整個臺灣戰後史的學術研究開展過程留下重要足跡。

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黃紹恆
2010年11月20日

自序

  高中時期曾將歷史系列為大學聯考的第一志願,但卻進入社會科學領域的經濟系就讀。在此契機下,瞭解到經濟史範疇向來受到主流經濟學所忽視。2000年秋天,本人進入政治大學經濟學系修讀碩士課程後,跟隨指導教授黃紹恆博士學習馬克思經濟學的分析方法,並學習如何運用第一手史料,開始悠遊於經濟史研究的世界。

  進入博士班後,除了繼續修習理論經濟學等相關科目外,自二年級起,至歷史系修習許雪姬教授開設之臺灣史相關課程。經由大量的論著及檔案的閱讀,對臺灣史與史料方法有更深刻的掌握及瞭解。博士班的最後兩年,在瞿宛文教授的推薦下,有機會於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東亞經貿發展研究計畫」項目下進行兩年期的博士生獎助,可以心無旁騖地撰述博士論文。藉由與瞿老師的討論,學習到如何以修正主義的觀點,論述後進國家的產業發展歷程。同時,為紀念張漢裕教授而成立的財團法人至友文教基金會,連續兩年提供本人獎學金,作為本人資料調查所需之經費,在此致上最高謝意。

  在選擇博士論文的課題時,經由研讀過去許多的論著,深深體認到戰後臺灣的經濟發展,分別受到戰前日本的殖民統治與中華民國政府在中國大陸的治理經驗之影響。然而,過去對於戰前臺灣所進行的經濟史相關論著,多因1943、1944年資料的散佚,使得戰前的研究多討論至1942年,實有其美中不足之處。另一方面,對於戰後臺灣經濟史的研究,多以1949年底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作為起點。易言之,對於戰後初期臺灣經濟究竟是如何脫離日本的殖民統治?如何與中國經濟相接軌?又,在與中國制度接軌的過程中,哪些殖民地經驗獲得傳承?凡此在過去的研究成果中均未多著墨。因此,本人乃以產業作為案例,進行細緻的研究,期許自己能夠突破戰前、戰後的階段性,藉由跨界的研究,回應此一問題。

  在決定以造船業作為博士論文的課題後,透過成功大學船舶及系統機電工程學系陳政宏副教授的引薦,認識多位造船界前輩先進。其中,已故的聯合船舶設計發展中心陳生平老師,在論文寫作期間不僅給予諸多的專業建議,也提供相關回憶錄及個人所藏資料。自中國驗船協會總驗船師退休的李後.先生,在口述訪談的過程中,詳細說明其就讀海事專科學校造船工程科的求學過程,以及1960年代任職於臺灣造船公司時期,至日本石川島重工業株式會社受訓之經驗。海洋大學船舶系退休的王偉輝教授,則娓娓道出其求學過程和從事造船教育的心路歷程。在上述造船界先進的指導下,使得本人對造船產業的發展歷程及特性有了更多的瞭解,亦有助於問題意識的養成。

  在博士論文撰述期間,本人曾在臺灣、日本的工作坊及學術研討會進行報告。在臺灣方面,承蒙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劉素芬和楊翠華兩位老師,對於論文的寫作方向給予諸多建議。在日本方面,曾先後前往立命館大學經濟學研究科金丸裕一教授和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田島俊雄教授所舉辦的會議中進行報告,獲得與會學者專家的諸多指教。學位論文口試時,尤其感謝許雪姬、瞿宛文、王國樑、薛化元,以及黃紹恆教授給予的諸多指正意見,使得論文內容更臻充實而完備。之後,陸續將部分內容投稿至國內、外的期刊論文,或被收錄在論文集中。

  本書得以集結出版,是因2009年秋天,臺灣、日本多位師長的提醒下,決意將博士論文進行部分地增補及修改,以專書形式申請出版,並感謝曹永和文教基金會的協助,由遠流出版公司出版。

  最後,感謝一直在背後支持我的家人,以及鼓勵我繼續攻讀博士的證嚴法師。在論文出版前夕時,也要感謝姵妏在兩千多公里遠的臺灣的另一端,支持我朝自己的理想邁進。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3267430
  • 叢書系列:
  • 規格:軟精裝 / 272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EyPBALB.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500934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竹北有效預防復胖的中醫減肥方式西湖減肥中醫調理梧棲輕鬆減肥方式中醫診所平鎮有效預防復胖的中醫減肥門診
桃園局部消脂中醫門診 台中南區控制食慾方式的中醫減肥方式 中壢減肥專業中醫診所推薦下半身瘦身有成效台中北區減重中醫調理 烏日減重門診 南港減肥減重瘦身有效實例很多的中醫診所新竹大腿瘦身中醫診所 竹南內分泌失調發胖的中醫減肥門診 針灸減肥減重效果好的新竹中醫診所推薦蘆竹有效預防復胖的中醫減肥方式 台中西區速成減肥方式 南屯中醫埋線推薦的中醫診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cf18bw55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